根据国土资源部城市地价监测信息,2009年全国城镇商品住房的平均成本,每平方米约2500元。可以大概算出,2009年中国的房地产商赚取的利润高达1万多亿元。( 3月4日《新京报》)
利润超万亿!看到这么一个天文数字,我最想知道的是房产商是如何赚得这巨额利润的?
房地产是支柱产业,住房是居民的第一消费品,是生活必需品。发展房地产行业对地方政府的GDP很重要,但拉动经济不能影响居民正常的、必需的、最低的住房需求。可摆在老百姓面前的事实却是,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"土地财政",已经成了助推高房价的帮凶。此外,政府还要收取税费和房屋维修基金等费用。政府成了房地产的最大受益者。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逢楼市低迷,开发商赚钱少了就找政府嚷嚷喊饿。这个时候,地方政府多半会打着"惠及百姓,刺激内需"的招牌,出台短线优惠政策,些许实惠的诱惑让很容易知足的老百姓争先恐后地掏腰包,于是楼市价量同涨,开发商笑逐颜开地忙着卖楼,政府则躲在背后一脸灿烂。
违规拿地是房产商利润最大化的另一个支点。国务院三令五申严禁开发商拿地囤而不建,可地方政府却玩起了太极,各地的房产商疯狂拿地,地王频出,持地待沽。地方政府的容忍,让开发商的违规成本降到了最低,甚至是零。这都源于政府"经营城市""卖地财政"的兴趣和冲动,在趋利中政府和开发商结成了利益共同体,渐渐偏离公共服务角色,极大地伤害政府的公信力。
为房产商攫取最大利润的另一个好帮手是银行。以前到银行办信贷不找熟人不陪笑脸不说好话是很难办成的。如今则不然,我们常常可以看到,在开盘的项目常看到多家银行现场办公,热情之至。服务上由冷到热的转变固然有银行提高服务意识成分,更多的则是利益驱动。用一位开发商的话说,银行是吃了买房人再吃卖房人。近10年来,房地产开发贷款始终是银行利润最大的一块。对于房地产业的暴利,全国人大代表陈万志呼吁:我国房地产业应去暴利化,尽快回归民生性。